汉函谷关?函谷关在秦国的什么位置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昨天 1

关中就是三国的洛阳吗

关中应该是潼关,陕西与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洛阳在三国时期是曹丕驻扎地也是魏国都成,从许昌迁移首都到洛阳,潼关以西为关中,对是这样,洛阳在汉函谷关东,汉函谷关在洛阳市西边的新安县城东,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市,在往西就是陕西省古时期的秦国。

秦关是指的哪

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百二秦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yáo)函(hán)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

汉函谷关有关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仙丹救民,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玄宗改元,终军弃襦。

函谷关前面是什么山

函谷关前面的山名叫“八陡山”。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汉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之一道门户。关前有道天然屏障,名叫“八陡山”,为古战场遗址。

汉函谷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函谷关为什么易守难攻

历史上的函谷关并非只有一处,一共有三座,分别为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为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北约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汉函谷关是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以东;魏函谷关是曹魏时弘农太守孟康为方便运粮而在黄河河滩处所建,位于秦函谷关北5公里处的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境内,亦称为“大崤关”、“金陡关”,因后世建三门峡黄河大坝水位上涨已被淹没。三处函谷关所处时代不同,则其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一样,最重要的非秦时函谷关莫属。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设置函谷关。古代沟通古都西安和洛阳的崤函古道东起崤山,西至潼关,多在涧谷之中。从函谷关至潼关的崤函古道西段深险如函,古称函谷道,函谷关扼守函谷道最险要之处,因此而得名。

“塬”(原),是一种台状高地,顶部平坦,四周因为河流冲刷而峭壁陡立,往往有数十米乃至数百米之高,这种黄土高原上的独特地貌我们都不陌生,如著名的白鹿原。在今灵宝市北部,就有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原叫稠桑原,横亘在黄河和秦岭之间,阻断东西之间的通道。从其名字就可以知道,古代稠桑原上应该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桑树等各类林木,想要通过稠桑原绝非易事。

古时稠桑原北面就是黄河,没有河滩可走。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稠桑原上也有一条雨水冲刷而成的裂缝(或称峡谷)可供通行,这个裂缝长约7.5公里,深50米~70米,谷底宽约10米,最狭窄的地方仅两三米宽,史称“车不分轨,马不并鞍”。函谷关城就位于裂缝东边的入口处,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意思是用颗泥巴蛋子就能将函谷通道封了,虽然是有点儿夸张的说法,足见其险要。更绝的是关口东边还有一条大河---宏农涧河(也称涧河)向北流入黄河,现在的涧河水量远比古代要小得多。要想去关中,得先过函谷关,要过函谷关,得先过了这条河再说。这样的形胜之地,除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在想不出别的更好的词了。

秦国正是有了函谷关这样的险关,才能在关东六国的联合攻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时机成熟时东出而横扫天下。公元前318年,楚怀王携六国之精兵强将攻秦,被秦军堵在函谷关外不得入,史称“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公元前21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合纵攻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齐、韩、魏三国连横攻秦,在齐将匡章率领下函谷关外苦战3年,才最终攻破函谷关。一关在手,可挡十万雄兵,这么狭窄的空间里,再多的兵都难以展开。难怪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the end

发布于:2023-12-01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