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作乐 礼乐制度的弊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昨天 1

周礼制礼乐主要包括

1、西周礼:

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2、西周乐:

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3、西周的礼乐制度的含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4、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

可以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周公约会有什么典故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周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育继位。

跟周公约会是什么意思常说的见周公是什么意思

当时成王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营建东都雒邑,讨平三监及东夷之乱,制礼作乐,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周公旦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

周公劝谏成王内容

周人原来的首都在镐京,对于灭商之后的局势而言,镐京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不利于周人控制新取得的东方广袤的土地,周人亟需在东方建立一座新的都城。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一尊青铜器,名为何尊,何尊的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曾经郑重祭祀上苍,昭告天下,“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说,周武王打算要到中国去定居了。他所说的中国指的就是洛阳地区。不过,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迁居洛阳重任就落到了摄政的周公身上。

据说周公曾经派人到天下各地去测量日影,最后周公认为洛阳地区是天下之中。于是,周公就在洛水之阳兴建了一座新的都城,成周洛邑。到了周公摄政的第五年,成周洛邑终于建成了。周公首先派另外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召公去洛邑进行了一番视察,之后周公亲自来到洛邑。周公对洛邑周围的山川形势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考察,并向成王进行了汇报。成王在听取了周公的汇报之后,非常激动。成王在迁都之前,虔诚地恳请周公能给予自己以进一步的教导。他们的对话被史官们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就是《尚书》之中的《洛诰》。

周公充满期待地说道:“尊敬的天子啊,您要充满热情地到洛邑去开创一番伟业!您虽然年轻,但是一定要牢记先王所赋予您的重任。今后我还会尽量来辅佐您,而您也要尽快地成长起来,要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周公接着说道:“我会教给您如何善待百姓,您一定要能继承这些善政,并且能够不断地推广它。我会教导您如何监督百官,只有如此才能把善政落到实处。善待百姓,国力就会强盛,远方的人们自然就会归附于您。您一定要发奋啊!”

听了周公这番话之后,成王感激地说道:“您能如此教导我这样的年轻人,使我继承先王的伟业,使得四方百姓安居乐业,在洛邑举行如此盛大的祭祀,这都是您伟大的功德所致。”周公则表示,辅佐成王一定不遗余力。

成王来到洛邑,举行了盛大的告成仪式。之后,成王就把天下以陕为界,陕以西由召公来负责管理,而陕以东则是放心地交给了周公。而成王自己则表示还要继续学习,为将来的亲政做好准备。

在仪式举行之后,成王又回到了镐京。周公在洛邑,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当时周人的胜利果实,扭转了摄政初年的危机局面,而且周公还在摄政的第六年里完成了制礼作乐。周公的制礼作乐,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伟大历史意义。周公的制礼作乐开启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渊源。周公所制定的许多礼仪,在很大程度上也被今天的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周公在教导成王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成为后世政治思想的主流。周公更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把中国人从鬼神那里解放了出来。正因为周公的这一伟大贡献,后世周公被尊为元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高度评价周公的制礼作乐,他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在周公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已经成年,经过了过年的学习和历练,成王已经具备了亲政的能力。周公决定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成王。

归政之后的周公,并没有离开成王到自己鲁国的封地,而是一直在尽力地辅佐成王,还在为周王室的振兴呕心沥血。周公归政三年后,到丰地休养,不久周公就得了重病。周公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成王。周公表示,将来自己身故之后,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洛邑,死后还要陪伴在成王的左右。周公去世之后,成王说道:“周公把自己当成是我的臣子,我却不敢把周公当臣子来看待。”成王还是把周公葬到了西周先王的墓地里去。而且为了表彰周公的伟大功绩,成王允许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拥有祭天的权力。而祭天,是天子才能拥有的特权。

周公虽然去世了,周公所开创的基业并没有衰落。在周公的悉心教导下,成王成为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开启了号称“成康之治”的盛世。

行(周公之礼)是什么意思

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

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

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

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

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

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

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

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

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结合初民婚配的发展史实来考察这类民间传说,似乎不无道理。

考古发现,如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认为这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而在漫长的风俗实践中,葫芦也经常扮演男女结合象征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区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妇赠送葫芦形状的“礼馔”,上面既有莲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个表示男性;有些地区姑娘出嫁时,要佩戴绣有葫芦的织物;还有些地区流行着在洞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俗,也可看作是葫芦瓢的演变。

此外,后人常称夫妇同房为“周公之礼”,虽然带有戏谑意味,但也能说明古人对此事之伦理性质的看重。但这个只是民间传说,没有正史记载。历史上周公旦制礼作乐,主要倾向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方面,而由于他的这次大规模整理文化的行动,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后世很多比附的东西,把一切礼仪、规章、制度都尽可能地往他的身上套,这个现象就叫作“托名”。

the end

发布于:2023-12-05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