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的现代意义 克己复礼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昨天 1

克己复礼是啥

“克己复礼”是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出自《论语·颜渊》。它的字面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仪。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视。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规范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如尊敬长辈、遵守礼仪、处理人际关系等。儒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遵守礼仪和行为规范来体现。因此,克己复礼被认为是一个人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克己复礼意味着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这句谚语不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强调了对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尊重。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对现代人有什么积极意义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滋润点,但是“克己复礼”却告诉大家要克制自己,因为自己一旦胡作非为,很可能会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拼音:kèjǐfùlǐ)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克己复礼

【拼音】:kèjǐfù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举例造句】: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之一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英文】:complywiththerite *** ysettingrestraintsononeself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 ***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意思

“克己复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不但把自己的心思压住,别胡来乱来;还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矩,不走歪路捷路。

在《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仁”是人必须坚守的修为,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说了,克制自己、践行礼仪。

古代史中“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 ***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词语辨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何谓复礼 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克己对象 “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己”,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克己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克己内容 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 克己关键 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社会心理解析 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从社会心理方面做出如下解析: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这种定义,对理解孔子心性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之一方面 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实际上周代礼乐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欲望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第二方面 承认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欲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欲望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如上所述,孔子早年的心性思想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在“复”字上。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是集体所期望的社会规范了。因此,“复礼”不仅是对自己欲望的不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不尊重。这不仅注定了孔子政治生涯的失败,也和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不完全一致。

the end

发布于:2023-12-14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