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下落基本确定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46分钟前 1

建文到成化中间多少年

建文为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399年至1402年,前后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下诏恢复建文年号。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是明宪宗的年号。明朝使用成化这个年号一共23年。也就是1465-1402=63(年)

明代建文帝

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朱允炆错误地任用了李景隆,又因不愿背负杀害叔叔之名而使得朱棣逃脱。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大臣梅殷私谥朱允炆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朱棣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甚至篡改史书中对于朱允炆的记载,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建文帝年号是多少

明朝惠帝朱允炆的年号是建文。朱允炆是明朝太祖朱元璋之孙,因其父病死,被其爷爷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即皇帝位,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次年改元建文。建文元年己卯,即公元1399年5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建文4年时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朱棣承认建文帝吗

不承认,朱棣由于是通过“靖难之役”夺位称帝,因此对于皇位的正统性极为重视。朱棣进入南京后,翰林院编修杨荣便立即对其说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这句话立即便点醒了朱棣,朱棣靖难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按理来说靖难结束便应该返回封地,而不应该称帝。如果选择先即位,那么便等于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坐实了“谋朝篡位”的罪名;而如果先谒拜帝陵,便表明自己只是奉朱元璋遗诏“清君侧”,而不是为了夺取皇位。

此外,朱棣为了确保皇位的正统性,称帝之后便不再承认建文帝的皇帝身份,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正因如此,一切有关建文皇帝的记载自然也就不能留存的,能改的改,改不了的就焚毁,总之就是要用一切手段抹除建文这四年存在的证据。

如此一来,朱棣便等于间接从朱元璋手中继承了皇位,而建文帝在位这四年则不再具有正统性。由于朱棣之后的皇位均由其后世子孙继承,因此此后的皇帝也均不再承认建文皇帝,毕竟你要是认了,那不是承认了建文皇帝的正统性,而打你祖宗朱棣的脸么?

元明建文年是什么时候

建文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宗朱允炆的年号(1399年-1402年),前后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庙号:原无庙号。明朝弘光元年(1644年)上庙号明惠宗。

谥号:明朝弘光元年上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他是懿文太子朱标第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由驸马梅殷、太常寺卿黄子澄、齐泰等人辅佐。

辅佐建文皇帝的两个大臣

建文帝即位后,起用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预军国大事。

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恭闵帝纪》)

齐泰,初名德,溧水(今江苏省南京市)人。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明史齐泰传》)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齐德考获应天乡试之一,次年高中进士,先后在礼部和兵部担任主要官职。

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之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明史齐泰传》)

明太祖因“雷震谨身殿”前往郊庙请祷,要求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者与之一同祭祀,齐德幸运获选,被太祖赐名“泰”。

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明史齐泰传》)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齐泰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擢升为左侍郎。

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明史齐泰传》)

齐泰之所以深得明太祖的重用,源于他有两大优点:

(1)记忆力强;

(2)能将复杂的状况扼要地、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明史齐泰传》)

建文帝即位后,亦对齐泰委以重任,齐泰终于晋升成为兵部之首。

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明史齐泰传》)

至于黄子澄,其名湜,以字行,江西分宜人。

黄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明史黄子澄传》)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黄子澄考获会试之一,正式进入仕途。

洪武十八年,会试之一。(《明史黄子澄传》)

由初时任职编修,到后来“伴读东宫”,黄子澄的形象更近似一儒臣,却无丝毫政治人物的风范与智慧。

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明史黄子澄传》)

尤其甚者,黄子澄对诸王、中央兵力的误判,间接导致建文帝走错“削藩”的一步。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明史黄子澄传》)

齐泰欲劝建文帝先解决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更遭到黄子澄的反对,代之以削除周王朱橚。

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黄子澄传》)

“削藩”若要成功,必须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对更具威胁的藩王,予以最彻底的肃清”,即俗语所谓“快、狠、准”。

然而建文帝误信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对势力较弱的周王动手,这无疑为燕王提供了一警号,催促他尽快备战,起兵造反。

据此,“靖难之变”的罪魁祸首,焉能不说是黄子澄!

the end

发布于:2023-12-17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