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人往往恨和尚不恨道士(为何鲁迅说憎和尚不憎道士)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06-28 8

人之憎我也中憎的意思 鲁迅: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该如何理解?

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和燃烧。胆小如鼠贪得无厌之徒选择前者;见义勇为慷慨无私之士选择后者。

——高尔基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十分屈辱的,西方列强用枪火打开了我们中国的大门,使得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那个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许多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像高尔基所说,有的人选择了挺身而出,拯救国家;而有的人则胆小如鼠,苟且偷生。

鲁迅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人们往往憎恨和尚、憎恨尼姑;而不憎恨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而且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的话,事实也的确如此。

但这句话中的“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这就使得这句话似乎更具有一些分量,有更深层的含义,使得它不并不简单了。这其实就是因为道士和和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在近代的文章大多是批判性的文章,控诉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有时还会结合考虑中国的历史因素来发表见解。

文字尖锐犀利,观点深刻让人深思。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历史,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吧。

首先,我们中国的和尚、尼姑几乎都是佛教的教徒,是佛教坚实的信仰者。

而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认为万事都有因果。在碰到一些不太平的时候,他们并不会主动站出来有所作为,而只会掰着佛珠,祈求我佛慈悲。而道士则与和尚、尼姑都不同。

道士的信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以“道”为更高原则,以长生不老为更高追求。道教思想兼容并包,发展迅速,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而道教虽然也同样比较温和,清心寡欲。但是当真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他们也不会坐视不管,毕竟道士都有着一颗兼济天下的心。

对于佛教的和尚、尼姑来说,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好像与他们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唯一能与他们有些关系的好像就只有盛世和乱世的情况下,每年寺院能够获得香火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已。

但是对于我们兼济天下的道士来说,盛世他们可以退隐山林,乱世他们却要挺身而出,舍身救世。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将这个乱世拨向正轨。而和尚、尼姑只能祈求上苍的眷顾、不会有所作为。

但我们都知道。祷告、祈祷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时候经常能够见到,但是很可惜没有任何的作用。

就像我们在阅读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时,每到唐僧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并不会靠自己来寻求办法解决困难,而是祈求孙悟空能够快快的来救他。事实上也是,每一次都是孙悟空出面来解决问题。而孙悟空,实际上代表的就是道家。

祷告和祈祷并不能让人能够免受战乱的灾害、并不能让人免受伤害。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一些原因了。

因为佛教的思想使得和尚、尼姑在乱世的时候也不会有所作为,但道士则是会挺身而出,匡扶正道。所以,人们心里肯定是接受道士多一些,对和尚、尼姑有所憎恨。

中国人之所以憎恨和尚,还有一点原因是有些和尚在世人的眼光中也不是什么好人。在世人看来,和尚们每一个人都油光满面,体态丰硕。

而且好吃懒做,他们从来不从事农业劳动,他们也没有对社会创造什么有用的价值。但是他们却能享受到每年社会无数人的香火,还有无数人的尊敬。这在我们看来都是有些不劳而获的,所以必然的引来一些人的抱怨。

《水浒传》中有一回写道了一个贪图美色的和尚。而 施耐庵在这一回也对这个和尚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原来但凡世上的人,唯有和尚色情最紧……”

至于为什么连尼姑也要被憎恨,一方面也是因为佛教教徒的身份,和和尚一样。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当时女子的地位是要低于男子的。

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在当时的人看来,女人就应该生孩子,繁衍后代。而一旦有女子出家做了尼姑,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一个男子没有老婆可以娶,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是十分不利于后续人类发展的,所以人们对尼姑存在偏见,并且有所憎恨。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要怎么进行理解了。

首先,因为道教起源于中国,是我们本土的宗教,吸收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思想成果,更容易被我们接受。并且因为道教以长生不老、修仙为目的,满足了人们的幻想。

在这一点上,佛教则是与其相反的。佛教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中,要求信徒要戒除七情六欲,无欲无求、坚守戒律,认为可以种下善缘,以求得来世得到回报。

佛教听起来就比较虚无飘渺了,而且是为来世谋回报。让人感到有点“不切实际”。更多的人还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佛教也是比不上道教的。

道教和佛教,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只是在那时候的中国,道教的思想理念比起佛教更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信仰。人们对和尚、尼姑的憎恨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在长久以来的过程中慢慢积攒的。

因为道教和佛教因为秉持理念的不同,使得和尚、尼姑和道士在当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也无可厚非。

并且因为和尚、尼姑长久以来,在世人的心中,没有一个好印象还白白享受香火。导致人们理所当然的对“好逸恶劳”的和尚、尼姑产生了憎恨,而道士相比和尚、尼姑来说,就好很多了。

虽然就像高尔基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两种生活的权利,但我们相信,在危难关头,我们所更愿意看到的,还是后者。毕竟前者实在是不太讨喜。但选择了一条路,就要承担好选择的后果了。

鲁迅说为什么要当和尚 为何鲁迅说憎和尚不憎道士
the end

发布于:2023-06-28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