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和顺应(皮亚杰 同化 顺应 平衡)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11-07 2

顺应的名词解释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它们的最早提出见于1936年出版的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

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是谁提出的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指的是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金字塔系统”或者树状图,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同化和顺应则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两种途径。顺应指的是改变图式以适应新 *** ,这一般适用于学习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

同化作用的过程是什么

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讲起:

审美过程分两种:同化、顺应。

理论上:

所谓“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接就得到强化与巩固。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说白了:

一听就上瘾的是同化,挖空心思找美感的是顺应。顺应式的审美需要欣赏者花费精力去主动欣赏。

举例而言:

譬如我之一次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被这样的气魄直接震撼。这是同化过程。顺应则是恰恰相反,比如我之一次看毕加索的抽象画《格尔尼卡》真的欣赏不能。于是我想:「这是一张名画,我不能欣赏那肯定不是名画的错,肯定是我太没品位了啊。」所以呢,在我经过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挖空心思寻找美感后,现在我终于能够欣赏这样画了(偶耶!)。这是顺应。

那么欣赏京剧是“同化”还是“顺应”呢?当然是顺应啊!

大多数人是听说“京剧是国粹”然后主动花心思去欣赏的,但是呢,又大多在经过努力之后又放弃了。不是所有人,我说的是大多数。为什么?

因为1.「顺应」的成本真的太高了。2.人们为「顺应」京剧所预计投入的心理能量没那么高。

先说

1.「顺应」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因为

@笑道人

等许多答案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就大致列举一下:

(1).京剧唱腔和念白无法直接听懂语言。即便听懂了还有古文一道门槛。(2).高度形式化的布景现代人不适应。(3).唱腔不符合当今审美习惯。(4).剧情脱离当代生活。

然后

2.人们为「顺应」京剧所预计投入的心理能量没那么高。

作为一门号称「经典」的艺术,必须有足够的魅力让人们愿意让自己的心灵去跋山涉水的欣赏它,这点京剧做到了么?或者说,京剧能作为「经典」的核心在哪里?这里,不得不说的是:

京剧的思想内涵里几乎没有时代精神。

以绘画为例,为了欣赏抽象画我愿意花很大的力气去「顺化」我自己,因为通过相关评论我知道它们的核心都扣紧了「时代」。艺术家们在其中寻找这个时代的问题,并视图解决,从形式到内涵,绘画界把自己的「命」革了无数次了。再把视线收回现如今的国内老艺术行当,雅的「音乐」「国画」俗的「相声」「评书」,哪个不是费劲力气的在寻找出路,自我变革。有些作品不伦不类,那正是人家在脱胎换骨的明证。京剧呢?除了跟流行歌曲混排一下那种毫无价值的噱头外,一线艺术家们在做什么?有些晚会上所谓的新作品简直了……那几个传统唱段,佘太君、杨六郎、包龙图、白素贞,

京剧的这些内涵,无非就是演义小说『忠君爱国』『兄友弟恭』『三从四德』的思想水平。

如果这就是「国粹」,那你让「史记」「大学」「道德经」情何以堪?

内化同化顺应什么区别啊搜索答案了,就是不理解呀……指点迷津

内化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内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同化:是改变外在信息的结构,纳入旧思维结构中。顺应则是通过改变内在思维结构达到和新信息的融合。

吃一堑长一智是顺应还是同化

我认为吃一堑长一智是顺应是同化都不十分确切,既然题目是这样问的,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我选择是顺应较合适。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一次挫折,一次失败,就吸取一次教训,取得了经验,增长了才智,变得聪明。因为吃堑才长智,顺理成章,所以是顺应觉得合适。同化有融合变相之意,不够合适。

皮亚杰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意思区别,更好举个例子,简洁明了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2、作用不同

(1)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the end

发布于:2023-11-07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