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五蕴皆空观自在,六尘不染见如来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12-03 1

五蕴皆空下一句是什么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当一个人达到看见的东西皆是空的时候,达到无我的境界的时候,有了佛的心境之时才能去渡世上人的苦难。

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思

楼主好!这是佛教常识,解读法有“小乘和大乘”、“方便解和实相解”等区别。更好在实修某个法门的前提下,与人探讨这些词汇的真义,否则怎么说都是空谈,离题万里!下面以《心经》为例,简析几句,供参考。

【1,“五蕴”的显义和隐义】

一般的理解都采用法相宗的定义,解为“色受想行识”的五个,即“色”是物质现象,后四个是心理(八识)现象,这也叫“小乘解、方便解、不了义解、幻解、假说、显义”。当解为“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识性”时,皆指无明心所起的“无明性”,能一念被转变为“无上智性、般若性、佛性、觉性”时,就叫“大乘解、实相解、了义解、真解、实说、隐义”。《心经》的“五蕴”就同时指这两类法义,解读为“可见可思”的小乘义,不如解读为“不可见、不可思的无明性”的大乘义,更能点拨学人。

【2,“观照”的显义和隐义】

该词在不同佛教派别的定义有差异,现采用最普遍的天台宗浅解:“观”是觉性内用生慧,“照”是觉性外用生慧,这就是显义。《心经》的“观、照”指标题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的妙用,是随缘自然起用,是无心之用,这就是隐义。

【3,“五蕴和观照”在《心经》全文的作用】

从经文字面上看,“五蕴”是经题“波罗蜜多”的相对语,即此岸。“观、照”都是经题“般若”的妙用。

从经文一乘佛法(般若法)看,“观照”是能事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蕴”是所事之法,即颠倒梦想。

从经文大乘菩萨法看,观=照,五蕴=自在。

【4,“观和照”的修法】

从全经看,“观”指无心,“照”指无见。所以,贯穿全文的般若法的“观自在”=无挂碍=一无所得,“佛”=波罗蜜多心=究竟涅槃。若要成“佛”,但“观自在”即可。

【5,“五蕴和观照”的关系】

看懂前面四义,顿悟“五蕴”即佛,“观照”即法,“菩萨”即僧,则两个词统一在“皈依三宝”里。

【6,《心经》的最深义】

如上所说,观自在=观佛,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观自在”的本质与净土宗《观无量寿佛经》里的16观法一致,即《心经》讲的还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历代高僧常说的,实证般若法门的最妙法是“弥陀法门”的密因。同理,凡参学《心经》却疏忽念佛法门的,今生都难有真实成就。

五蕴皆空同义词

常见的与“五蕴皆空”的同义词有:“四大皆空、心无杂念、心无旁骛、心如止水”等等。

解答此题,需要从词义辨析入手:

1、四大皆空——四大:代称人身。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2、心无杂念——念:想法。形容人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没有另外的不纯正的念头或者心中没有种种思虑。

3、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心如止水——内心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以上词语在“心无二用”的意思上与“五蕴皆空”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它们均符合问者所求。

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世界上的物质;五蕴指人感觉器官的五种感受,包括色、受、想、行、识,都是由众缘和合下条件成熟才出现的,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谓之空。

五蕴皆空和五行克哪个效果好

无法判断哪个效果更好,因为五蕴皆空和五行克的对象和应用场景不同。

五蕴皆空强调的是对万物的彻底放下,以达到随缘自在的境界。

而五行克则是通过相克相生的关系,调节生命的健康和运势。

选择使用哪一种 *** ,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指什么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与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出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the end

发布于:2023-12-03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